疳疾

疳疾
[gān]疾,指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以致干枯羸瘦的疾患。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临床以面黄肌瘦、头皮光急,毛发稀疏枯焦、腮缩鼻干,唇白,睑烂,脊耸体黄,咬甲斗牙,焦渴,嗜异、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

病因病机

  • 疳由肥甘所致;多因小儿恣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焦,日久形成疳疾,或说“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枯而患”;系“虫动则侵袭蚀成疳”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嫩弱,常为不足,易为乳食、湿热等病邪所伤,脾胃伤,津液耗则气血虚衰,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养,故疳诸症随之发生。其病机主要是,因乳食不节,积滞伤脾,或感染诸虫,久而生热,热灼津伤,因而热、积、虫三者交蒸,气液亏虚而成。

临床表现

  • 面黄肌瘦、头大颈细、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膨大,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饮食异常。疳疾由于病因复杂,病情多变,故其分证甚多,其名亦杂。
  • 临床多以五脏分证,其中尤以脾疳为常见。
  • 肝疳,则颊左生疮,眼目赤烂,肢体似癣,两耳前后、项侧、缺盆、两股结核,或咬指甲,摇头侧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等。
  • 心疳,则口舌生疮糜烂,身体壮热,面黄颊赤,或作肿痛,腹满膈闷,或掌热咽干,渴喜饮,盗汗,咬齿虚惊。
  • 脾疳,则体黄而瘦,皮肤干涩,头不生发,或生疮痂,或人中口吻赤烂,吐逆乳食,嗜土,腹大脐突,大便溏薄,小便浊白,或合目昏睡等。
  • 肺疳,则鼻外生疮,咽喉不利,颈肿齿痛,喘咳气促,寒热少气,皮肤皱揭,鼻痒出涕,[]血目黄,小便混浊而频数。
  • 肾疳,则发育迟缓,脑热吐痰,手足逆冷,肢体削瘦,夜则微寒发热,滑泄腹痛,口臭作渴,齿龈溃烂,尻耳生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