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眶蟾蜍

无尾目蟾蜍科动物
黑眶头棱蟾蜍学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是蟾蜍科下的一种两栖动物,广泛分布于南亚、中南半岛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它们属于无尾目,体表有许多疙瘩,皮肤粗糙,内有毒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黑眶头棱蟾蜍以昆虫为食,白天多隐蔽在土洞或墙缝中,晚上则活动到河滩和水塘边。每到繁殖季节,它们会成群出没于溪涧或具水源的地方,雄性发出鸣亮的求偶叫声,并互相拥抱。该物种属于亚洲常见蟾蜍,也被称为亚洲黑棘蟾蜍、亚洲蟾蜍、黑眶蟾蜍等。繁殖季节通常在季风期间,其蝌蚪为黑色。在季风雨季结束后,人们常能看到大量的幼蟾蜍

形态特征

黑眶蟾蜍最大的外观特征就是自吻部开始有黑色骨质脊棱,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睑并直达鼓膜上方,形成一个黑色的眼眶,故命名。体型中等至大型,显现明显的两性异形,雄性平均体长50至60mm、雌性则可达90mm或以上。有多样不同的体色,背部多为黄棕色或灰黑色等,上面布满黑褐色的杂色花斑,腹部则为乳、黄色,皮肤粗糙。吻端钝圆,头略宽,上下颔附近均有黑色线,单咽下内藏声囊。眼后有香肠状的耳后腺,鼓膜显著,除头部外全身均布满大小不一的疣粒或小瘤,疣粒及小瘤均有黑色角质刺。在受惊吓时除耳后腺会分泌出白色毒液外,全身疣粒亦会分泌出毒液以自卫。前肢较细长,后肢则较粗短,均呈圆形,仅有半蹼,指尖亦呈黑色。
黑眶蟾蜍

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