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是用树替代墓碑的方式,具体可划分为两种形式:保留骨灰的节地树葬和不留骨灰的生态树葬。[2]也称为“风葬”“挂葬”“木葬” “悬空葬”等。[1]树葬分为古代树葬和现代树葬。古代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而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3]
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树葬的记载:《魏书·失韦传》载,失韦人死“尸 则置于林树之上”;《北史·契丹传》载,契丹 人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 乃收其骨而焚之”;《隋书·地理志下》记有 “盘瓤初死,置之于树”等。[1]1997年7月,中国发布了《殡葬管理条例》,截至2023年,共实施26年,殡葬立法理念、立法环境、立法条件 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4] 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其特点是把亲人的骨灰洒进树下,没有任何殡葬设施,而是纪念树为标记。有利于保护耕地和土地,呵护生态,推动人和大自然和谐共生。[5]
词源
树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6]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树葬的记载:《魏书·失韦传》载,失韦人死“尸 则置于林树之上”;《北史·契丹传》载,契丹 人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 乃收其骨而焚之”;《隋书·地理志下》记有 “盘瓤初死,置之于树”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