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日),又称洪宪帝制,是袁世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变更中华民国的共和国体,计划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度的政权名称,年号“洪宪”,仅持续102天。[1][2] 1915年12月11日,袁世凯授意所谓的国民大会代表投票,由参政院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的名义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大皇帝”。12日,袁世凯承认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此后,袁世凯又大量封官授爵,并下令改元,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并且准备于元旦举行登基典礼,正式称帝。[2][1]然而,袁世凯的帝制复辟活动遭到全国各族人民、各方势力的坚决反对。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讨伐袁世凯,护国战争爆发。贵州、广西相继响应。袁世凯的北洋集团也逐渐分化,分崩离析。在外交方面,日、英、俄等国,也撤回了对袁世凯的支持。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翌日宣布废除“洪宪”年号。[1][2] 学者程红娥认为中华帝国因为袁世凯的失败,一来就是胎死腹中,这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民主共和的必然性。[3]
国号
袁世凯计划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权的国号为“中华帝国”。根据梁士诒炮制的“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民代表大会”有表决国体之权力,,于是各省区的“国民代表大会”一致发出推戴袁世凯为皇帝书,写道:“谨以国民公意,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不仅推戴袁世凯称帝,也直接确立了中华帝国的国号。[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