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子-抖音百科
存在的证据
在1968年的电子对质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中,就观察到可能存在有胶子的迹象。实验表明,质子中有着点状的物质,然而,质子的能量,只有一半由带电的点状物质所携带,其他一半则由中性的、无电磁相互作用的组分所携带。在夸克模型中,这些带电的点状物质被解释作夸克,中性的组分就是胶子。在J/ψ粒子发现之后,又发现了一系列由正反c夸克构成的粲[càn]偶素。实验上测得的粲偶素ηc(赝标粒子)和J/ψ粒子(矢量粒子)的寿命比,与由组成它们的正反夸克通过两个或三个胶子进行衰变(图1)的图像计算的结果相符。这可以作为一种间接的佐证。1981年,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实验中发现的三喷注现象,可以解释为正反夸克(q,悧[lì])及胶子(g)引起的(图2)。更为直接的证明,有待于胶球的发现。按目前的理论,虽然胶子有色,但由于胶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它们可以结合成“无 色”的复合态─胶球。它们的质量的量级为GeV/c2,其存在在实验上的证实将有助于对胶子的进一步认识。 1979年夏季,DESY的PETRA实验也观测到一个三喷注现象,被解释为正反夸克胶子的韧致辐射。后续的TASSO,MARK-J,PLUTO等实验陆续证实了此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