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子

痧子
痧子是麻疹的别称,见《麻证新书》,又称痧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传染病,是由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芝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皮疹消退时皮肤有糠[]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等为特征。病毒主要侵犯肺胃。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体外抵抗力弱,对热、紫外线和消毒剂均很敏感。在空气飞沫中保持传染性不超过2小时,但耐寒冷和干燥,在零摄氏度可保持约1个月。病人是麻疹惟一的传染源,传染性极强。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内均有传染性,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中含有麻疹病毒。主要是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对于麻疹,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就会有持久免疫力。以1岁至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婴儿可从胎盘获得母亲的抗体,生后6个月内不会发病,但易感母亲所生的婴儿无先天性免疫力,生后即可得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二季为流行高峰。

病因病机

  • 麻毒属阳毒,经口鼻而入,主要侵犯肺、脾二经,全身其他脏器也常受累。发病初期,邪在肺卫,正邪相争,肺失宣肃,故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类似感冒症状;脾主肌肉,合四肢,麻疹时邪由肺卫入里,郁阻于脾,正邪交争,驱邪外泄,邪毒出于肌表,皮疹布达于全身,皮疹色泽红润,自头面部向下蔓延,皮疹透布全身,邪尽外达,毒随疹泄,热去津伤,无合并症者,为顺症。如感邪较重,正不胜邪,不能托邪外泄,邪毒内陷,可产生逆证,如邪热灼津成痰,痰热壅盛,肺气闭塞,可见气急、鼻煽、喉内痰鸣等,而成肺炎喘嗽;气分热盛,常有壮热、口渴、纳差、腹泻、烦躁等热毒壅盛之证;疹毒夹痰上攻咽喉,咽喉不利,则成咽痛音哑喘憋等急喉喑症;邪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则成神昏惊厥等邪陷心肝之证。

临床表现

  • 发热3日左右后出疹,出疹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更高,达40℃左右。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可有[zhān]妄,婴幼儿常有惊厥。咳嗽加重,畏光,面部水肿。出疹时,一般是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前额、面、颈、躯干及四肢,第三天达手掌及足底。皮疹是淡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严重时皮疹可融合成片,呈暗红色。邪毒内陷,可见皮疹骤没,或疹稀色淡,或合并出现惊厥、音哑、喘憋、发[gàn]神昏、肢厥脉微等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