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维

非洲东南部的内陆国家
1
4
马拉维共和国奇契瓦语:Dziko la Malaŵi;[3]英语:The Republic of Malawi),简称马拉维(奇契瓦语:Malaŵi;[3]英语:Malawi),[1][2]是非洲东南部的总统共和制国家、[6][4]英联邦成员国[16]马拉维总面积118484平方千米,[1][2]世界排第100位,[17]其中水域面积24404平方千米,陆地面积94080平方千米。[14]2022年,全国总人口为20405317人,[18]官方语言为英语奇契瓦语,首都为利隆圭(Lilongwe)。[1][2]
马拉维地形呈南北狭长状,[6]主要包括山地、高原和低地,全境分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脉四个自然地理区,马拉维湖的槽谷及其两侧的高原,连同该湖南端的希雷河槽谷,从北到南贯穿全国。[17]马拉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雨量适中,气候温和。[1][2][6]境内河流、湖泊众多,马拉维湖是非洲第三大湖。[6]马拉维动植物资源丰富,马拉维湖(Malawi Lake)是拥有特有鱼类物种数量最多的淡水湖之一,[19]有超过800种鱼类,其中99%是湖泊特有种[20]截至2023年11月,马拉维共有133个自然保护区,[21]占土地总面积的22.88%,[22]是非洲大陆上保护区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23]
在200万年前或更早以前,马拉维这块土地上就有古人类出没,[24]在5万至6万年前,就有早期人类居住在马拉维湖附近。[25]约在公元300年,第一批移民进入马拉维[24]公元1500年,班图人建立了马拉维王国,[25]在16—17世纪,马拉维王国进入鼎盛时期。[26]17世纪末,马拉维王国开始衰落,东非印度洋沿岸贩卖奴隶的活动日益猖[jué][26]在19世纪中期达到顶峰,[27]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期。[26]马拉维王国解体之时,英国殖民者趁机向马拉维渗透和扩张,[28]1889年,英国宣布对希雷高原实行保护,1891年,保护范围扩大到今天的马拉维全境,成为英属中非保护国。[1][2][29]1907年,保护国更名为尼亚萨兰(Nyasaland),[6]1953年,英国保守党内阁强行将南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北罗得西亚(现赞比亚)和尼亚萨兰保护国合并为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25]也称为中非联邦。[6][1][2][30]1962年11月,英国殖民政府同意马拉维实行内部自治,1963年12月31日,中非联邦宣告终结。1964年7月6日,尼亚萨兰宣告独立,改名为马拉维,[31]1966年7月6日,成立马拉维共和国,黑斯廷斯·卡穆祖·班达(Hastings Kamuzu Banda)出任首任总统,[6][32]长期实行一党制。1993 年底,改行多党制[31][33]2012年,穆塔里卡总统因心脏病去世,副总统乔伊丝·班达(Joyce Banda)依照马拉维宪法继任总统,[6]成为南部非洲第一位女性国家元首,[34]2020年6月进行总统选举,马拉维大会党主席拉扎勒斯·麦卡锡·查克维拉(Lazarus McCarthy Chakwera)当选,成为马拉维第六任总统。[6][35]
马拉维经济十分落后,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之一,[36]联合国认定为最不发达国家,严重依赖外部援助。[1][2]全国约86%人口从事农业,[1][2]工业基本上处于空白,数字经济刚刚萌芽。[6]马拉维是非洲主要烟草生产国之一,烟草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的70%。[1][2]年财政预算三分之一左右来自国外援助,但政府腐败程度仍然较深,对马拉维招商引资造成重大影响,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6]2022年,马拉维国内生产总值为131.6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5.2美元,[18]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21.8:18.3:54.9。[37][38][39]
马拉维素有“非洲温暖之心”的美誉,[6]文学、音乐、舞蹈是马拉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0]截至2022年,马拉维共有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姆比拉/桑西(Mbira/Sansi)的制作和演奏技艺、Gule Wamkulu舞蹈、Nsima烹[rèn]传统等。[41]境内有2处世界遗产,分别是马拉维湖国家公园和琼戈尼岩画区(Chongoni Rock Art)。[42][43]同时,还拥有利文斯敦教堂(Livingstonia Mission)、大象沼泽(Elephant Marsh)、塞欧洛茶园(Thyolo Tea Estates)等多个旅游景点,[9][10][8]马拉维被《孤独星球》评为2022年最佳旅游国家之一。[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