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南6公里轵城镇,西临泥沟河。[1]西汉时期,轵[zhǐ]城曾两度封为侯国。大明寺前身是轵侯祭祖的焚修香院。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改建为寺院,名通慧禅院,金末毁于兵燹[xiǎn]。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始,前后用三十年时间进行重修,改称今名。明、清以来,多有修葺[qì]。 大明寺,为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依中轴线而建,为三进院落,平面呈正方形,占地2.06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有山门、中佛殿、后佛殿及左右配殿、僧房等共13座计41间。主体建筑中佛殿建于元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殿身方形,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造,五铺作斗拱,施真昂,殿内平面采用减柱造,建筑纯度高,为河南省现存四座元代单体木结构建筑之一。后佛殿为清代重修,单檐悬山造,殿内彩绘保存较好,色泽鲜艳,是研究中原地区古建筑彩绘艺术的宝贵资料。中佛殿月台两侧有元、明、清碑碣四通。月台前,有千年梭罗树一棵,大可三围,高20余米,枝叶蔽日,状如华盖,为河南省现有梭罗树中最繁茂的一株。 大明寺1986年11月,被列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大明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在战国和西汉的时候,已经有了轵国,到了吕后元年,封刘昭为轵候,已经成为侯国,刘昭就在自己的城里建了大量的宫殿。大明寺的前身,就是轵侯刘昭用于祭祖的焚修香院。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的兴盛,以及后来佛、道、儒的三教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