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

中国清末至民初的国防军
北洋军,又称北洋新军及北洋政府军,是指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形成的新建陆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支军队,在民国初期成为北洋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1]
由于清政府后期军备废弛、军制陈旧,致使清政府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遭遇惨败。战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因前淮军官僚胡燏棻已在天津小站训练过名为“定武军”的小规模部队,便于1895年11月将袁世凯调任天津小站训练新兵。袁世凯到任后,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训练和改编,后将军队扩编为7000人,并改名为“新建陆军”。[2]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新建陆军因随袁世凯前往山东,故未受到损失,反而兵力有所增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病死,袁世凯继任。同年,清政府决定实行“清末新兵”,在军务上设立练兵处,专练新兵,计划在全国编练三十六个镇(师),分驻各省,由各省督抚负责编练。京[]的练兵事宜交由时任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主持。袁世凯以小站所练的新建陆军为基础,扩充成北洋六镇,北洋军系由此形成。[2][1]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形成北洋政府,北洋军成为北洋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参与镇压革命党人。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分裂成皖系、直系、奉系三个主要的派系,三个派系为争夺北洋政府的最高统治权,接连爆发了直皖之战、直奉之战,最终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掌握了北京的最高统治权。1926年,国民革命军广州誓师北伐,采用逐个击破的战术,依次击溃直系吴佩孚孙传芳,奉系张作霖等军阀。1928年,张作霖在退出关外时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其子张学良随后与国民政府谈判,于同年12月宣布奉军改旗易帜,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至此,北洋军随着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结束而覆灭。[2][3]
北洋军先后成为晚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重要军事力量,在这期间,北洋军的存在对中国的军制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中国的军制摆脱落后的旧军制,步入近代化军事建设。但在民国时期,北洋军作为北洋军阀的主要军事力量,在各个派系的纷争中,互相倾轧、互相征伐、互相削弱,其对中国社会的破坏,对人民生活所造成的灾难,都阻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使其成为全国所声讨的对象,并最终在国民革命军的讨伐中覆灭。[4]

建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