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际亮-抖音百科
张际亮(1799年-1843年),字亨甫,号华胥大夫、松寥山人,福建建宁县溪口镇渠村人。他是鸦片战争时期享有盛誉的爱国诗人,与魏源、龚自珍、汤鹏一起被称为“道光四子”。张际亮一生创作了上千卷、万余首的诗文,至今流传下来的有32卷、3078首。他的诗作较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揭露了腐败清王朝的政治腐败和民众贫困,表达了自己除弊济民的愿望。他的诗作主要收录在《松寥山人集》、《娄光堂稿》等著作中。 张际亮在1799年出生,父母早逝,由继母抚养长大。他十六岁时成为秀才,曾两次就读于福州鳌[áo]峰书院。他备受山长陈寿祺器重,被称赞其诗“足以雄视天下”。张际亮喜欢游历并结交朋友,与各地士人交往密切。 1823年,台湾噶玛兰通判姚莹来福州,张际亮献诗,姚莹称赞他是“何李(白)之流”。1824年,督学沈维峤举荐他参加贡试,他获得第一名,但次年赴京朝考未能中举。他与徐宝善、郑开禧、黄爵滋、汤鹏、潘德舆等人友好相处,凡是“言诗者,无不知亨甫矣”。当时的盐运使曾燠听闻张际亮的名字后邀请他喝酒,与他同座的都是名士,但张际亮却笑他“不知自爱”,认为他辜负了天下人的期望。曾燠[yù]大怒,将他诋毁给其他贵人,导致张际亮声名受损。 1833年,张际亮上书两广总督卢坤,要求明确规定外国船只不得长时间停留,严格驱逐或责令散去。1835年,他参加了福州乡试并中举人。1838年,他为黄爵滋起草了《请严塞漏卮[zhī]培国本》的疏稿。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张际亮坚决抵抗,愤怒地斥责侵略者,称其为“五月妖氛暗虎门”。1843年,他前往浙江,得知姚莹被英国人告发后,代姚莹写了《狱中辨冤疏》。然而,他的旧病复发,于十月初九日去世。林则徐在《哭张亨甫》一诗中写道:“修文定写生平志,犹诉苍苍塞漏卮”,表达了对张际亮的哀悼之情。[1][2] 人物生平
张际亮生于清仁宗嘉庆四年(1799),家境清贫,“三族无仕宦者,亦无富人。”从小父母早逝,由继母吴氏养成。幼颖异,十六岁中秀才,作《童言》一卷,“词理警辟”,被同县熊藉亭选入其所著文集。十八岁,李古山梓其诗集《蚕缫集》。际亮生性伉直负气,有奇才伟志,敬慕古代奇伟之士,朋集酒酣,论事慷慨,“有如昔人,所谓生当封侯,死当庙食者。”“其为文章,长于议论,能举前世政治得失,治乱之故,其辞气俊伟动人,而于诗尤多激壮。”际亮两度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书院山长、福建声望最高的著名学者兼诗人陈寿祺对张际亮颇为器重。他在写给好友高雨农的信中说:“吾闽近日著作之盛,无过邵武朱梅崖之文、张亨甫之诗,皆足以雄视海内。” 道光三年(1823),台湾噶玛兰通判姚莹至福州,际亮献诗,姚莹赞道:“何李(白)之流也!”道光四年(1824),督学沈维峤拔贡试第一。次年赴京朝考不中,与徐宝善、郑开禧、黄爵滋、汤鹏、潘德舆等友善,凡“言诗者,无不知亨甫矣。”盐运使名曾焕,“闻亨甫名,召饮,同座皆名士也”,张际亮笑他“不知自爱”,“有负天下望”。曾焕大怒,“毁之于诸贵人,亨甫以是负狂名”。留居京都三年,使他有机会更深广地观察、研究当时社会的种种积弊,以探求改革积习、“蠹[dù]政”之方。他说:“余居都门三载,深观当世之故,颇能言其利而救其弊”。道光八年(1828),在《金台残泪记》中,他进一步提出:“今天下之计,在用申、韩之法,核名实,严刑赏;用管、商之法,理财用,强军国;若家习节俭,人怀教富,则本振而末无不举,源澄而流无不清,蠹政者皆将自革。” 道光九年(1829)始,张际亮参与重修《福建通志》,任分纂[zuǎn]。就在志稿即将付印时,爆发了有关志稿内容的争议,张际亮坚持自已的见解,因“与当事不合”,愤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