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acculturation)亦称“文化摄入”。一般指因不同文化传统的社会互相接触而导致手工制品、习俗和信仰的改变过程。常有三种形式:接受、适应、反抗。1880年美国民族学局的鲍威尔首先提出该名词。其同事霍尔姆斯和麦吉尔相继采用。20世纪初,在人类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著作中,常与“传播”、“同化”、“借鉴”及“文化接触”交替使用。1935年美国雷德菲尔德、林顿、赫斯科维茨3人对它所下的定义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群体,因持续地直接接触而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迁现象。该定义遭到众多人类学家的批评。 主要概述
文化涵化作为文化变迁的一种主要形式,文化涵化是指异质的文化接触引起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当处于支配从属地位关系的不同群体,由于长期直接接触而使各自文化发生规模变迁,便是涵化。具体言之,涵化有下列特征:
1、涵化与出于资源的借用不同,多是在外部压力下产生的,经常伴随着军事征服或殖民主义统治。 2、涵化与个别文化因素的借用不同,往往意味着许多文化因素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