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

民国时期桂系将领
夏威(1893年3月2日—1975年1月3日),原名钧善,字煦苍,广西容县沙田乡人,桂系将领,与白崇禧、黄绍竑同为桂林陆军小学、保定军官学校同学。[1][2]
1916年,夏威在保定陆军学校完成学业后,被分配至广西督军署,担任广西陆军第一师的见习官。1918年5月16日,夏威在陆荣廷成立的“陆军混成旅”中,任模范营机关枪连连长。1921年7月,夏威随团长马晓军拥护孙中山,升任营长。1923年,夏威升任孙中山授命的广西讨贼军第三团团长。1924年3月,夏威参加粤、桂军合击陈天泰战斗,战后升为第三纵队司令,兼第三团团长。[2]1926年,夏威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六旅旅长,升任为第一路指挥官。1931年6月,夏威受李宗仁白崇禧之约,从香港返回广西,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校长。1937年4月14日,夏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45年1月,夏威出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同年5月,夏威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8年8月,夏威接任安徽省主席职位。1949年,夏威兵败飞往香港定居。1975年1月3日,夏威在香港因车祸去世。[1]
1948年9月,夏威接任安徽省主席职务,并宣布实施“三公”和“八有”政策。其中,“三公”包括土地公有、银行公营和儿童公育;“八有”则涵盖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人人有医药、人人有田耕、人人有工做以及人人有自由。这些政策反映了夏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共管制度》和《大同世界之理想与实际》中所主张的观点。[2]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