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瑟琳·安·波特-抖音百科
在现代 美国 文坛上,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文体家。 [1] [2] [3] 她的声誉建立在她所写的那些短篇小说上。她对人物复杂性格的见解及其娴熟的措辞报巧,使她较长的一些短篇小说犹如一篇篇完美的长篇小说。 她一生,只在年近七旬之际,才写了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在她的多数小说中,那些独特的地理背景— 墨西哥 、 欧洲 、 美国南部 、 纽约 —都是作者曾经悉心观察过的天地。
简介
人物简介 1890年5月15日,凯瑟琳·安·波特出生于美国 得克萨斯州 迈阿密海滩附近的印第安河市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家庭里。她的父亲哈里森·布恩是 美国 著名拓荒者 丹尼尔·布恩 的曾侄孙。母亲玛丽·阿莉斯·波特同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 (真名 威廉·西德尼·波特 )沾亲。但是,在她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了。用波特自己的话来说,她是“一场打败了的战争的孙女儿”。所谓“打败了的战争”,当然是指那场 南北战争 。波特在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由祖母抚养,在 路易斯安那州 的农场上度过她的童年,八岁到十二岁在一所私立学校上学,十二岁到十六岁在厄苏林修道院读书。她后来说,在那所修道院里,她受的是“零零碎碎、完全没有用的装饰性教育”。天主教修道院里刻板、繁琐的清规戒律不但束缚不了波特的倔强的性格,反而激起了她强烈的反感。她抛弃宗教信仰,从修道院里出走,同人结婚,从此结束了她的正规的学习生活,也同她的家里人,尤其是同她父亲的关系产生了一道始终没有弥合的裂痕。但是,波特始终未能消除美国南方旧家和天主教修道院生活在她心头留下的痕迹;这些经历每每反映在她笔下的人物身上。她的婚姻生活持续了三年,同她的第一个丈夫分手,独立谋生,先后在 芝加哥 的一家报纸工作过,在 得克萨斯州 短期演唱过 苏格兰 民歌;后来,从事卖文生涯,主要写书评和政治性评论。一九一七年,进《评论家》周刊编辑部工作。一九一八年起,在丹佛的《 落基山新闻 》当记者和艺术评论员;一九一九年,因病辞职去纽约,重以卖文为生,有时候为了糊口,不得不代人捉刀。二十年代初期,她离开 美国 ,到 墨西哥 去研究艺术,在那里曾经参预 左翼 政治活动。一 九二二年十二月,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玛丽亚·孔塞普西翁》在《世纪》上问世,这是一篇描绘一个墨西哥印第安人的刚强的性格和火一般的感情的作品。1930年,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开花的犹太树和其他的故事》出版,书名小说也是以墨西哥为背景的。该书使她获得了一九三一年美国古根海姆研究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她重游了 墨西哥 ,并且在墨西哥启程去 欧洲 。长篇小说《 愚人船 》中的航行路线同她自己的这次航行的路线完全吻合。可见这次航行对《愚人船》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和起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