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化学系

复旦大学二级院系
复旦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26年,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沪江大学大同大学震旦大学与复旦大学七校的化学系合并,成为今日的复旦大学化学系。历经八十余年,化学系已成为我国培养一流化学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所培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一大批已成为学术造诣深厚、蜚声于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其中在化学系工作或学习、进修过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有二十余位,近年来通过“211”和“985”工程的建设,进一步为构建研究型大学化学学科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学科建设

复旦大学化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化学系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生物学五个二级研究所,以及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和应用化学研究所、激光化学研究所。建有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创新科学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蛋白质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11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分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系是我国最早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之一,五个二级学科均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教育设有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1993年被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现有本科生近400人、硕士研究生近200人、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工程硕士生20余人、博士后人员近20人;拥有各类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约1.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逾亿元。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物理化学学科历史悠久,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物理化学学科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2001和2007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除985二期学校投入政策改变外,一直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2年以本学科为主组建了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物理化学学科一直保持着有重点均衡发展的形势,目前形成了一支多名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在多相催化、纳米多孔材料物理化学、分子反应动态学电化学理论化学等五个方向上成为国际有影响的研究基地。贺鹤勇(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特聘教授、催化)、周鸣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特聘教授、分子反应动力学)、唐颐(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多孔材料化学)、夏永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电化学和储能材料)、刘智攀(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特聘教授、理论化学)和范康年(2006年国家级教学名师、理论化学)分别在五个研究方向上组成了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