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石是因石呈五色而得名的自然石头。五色石分水、陆两种,以水石最为珍贵。[1]
相传五色石是当年女娲补天时剩余下来的碎渣,传说中的五色石是:红、黑、青、白、黄五种石头,分别对应着东(青色)、西(白色)、南(红色)、北(黑色)、中(黄色)五个方位来补天。[2]五色石可陈列观赏,经过琢磨,外表晶莹透明。珠圆玉润似翡翠、玛瑙,可以制为饰物、小件用品等。此外,它还可以用来取火。[1] 分布及历史
五色石在清初的嫩江和黑龙江一带是很多的,据康熙帝初年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的张贲记载,当地居民给他讲过五色石的情况:五色石产于宁古塔东北方向的巨泽中,这大泽野兔集居,繁花似锦,山树交翠,波光映人,其平如镜。就在这水中有一种“日星照耀,光彩莹射”的五色石,当地居民又将五色石拿给张贲看,张贲赋五言诗一首:“壮海泉流汇,湖光千顷连。瑶池王母近,彩石女娲天。翠荇[xìng]迎朝霭,冰轮起暮烟。无人长寂寂,谁泛剡溪般”。在“女娲天”一句后,加了一个注释云:“ 湖中五色石如玉”。这是最早记载五色石的一首诗。 方式济在《龙沙纪略》中记载:“五色石产黑龙、额尼两江岸”,也可看出五色石不但产于宁古塔东北大泽之中,而且也产于嫩江。刘凤皓写的《石子》一诗中也云:“采采嫩江绿,光晶石子铺”。咏的正是嫩江的五色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