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ancylostomiasis,hookworm disease)是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俗称“黄种病”、“懒黄病”[2]。钩虫病是常见的人体肠线虫病之一,感染遍及全球,估计全球感染人数达5.76亿人,感染高度流行区(感染率在80%以上)常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而中国约有3900万人。[1] 人体感染钩虫主要是钩蚴经皮肤而感染,当赤手裸足下地劳动与污染的地面接触,极易受到感染。亦可通过生食含蚴蔬菜或经口腔黏膜侵入[1]。钩虫的症状主要由钩蚴及成虫所致,其中钩蚴侵入皮肤可引起皮炎造成奇痒、烧灼感、出血、丘疹或小疱疹等症状,也可引起咳嗽、喉痒、声嘶等呼吸系统症状,而成虫感染后可出现腹痛、腹泻、贫血、乏力、心悸、智力减退等多个系统表现[3]。钩虫病实验室检查包括主要有血常规、骨髓象、粪便检查、感染度测定、成虫检查以及免疫学检查等检查方法。在流行区,有赤足裸足下田劳动史、“粪毒”史及贫血等临床症状,应怀疑钩虫病。粪便检查发现虫卵者即可确诊。钩虫病治疗包括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在钩蚴感染后24小时内可局部使用左旋咪唑涂擦剂或15%阿苯达唑软膏涂擦患处,同时可行驱虫治疗,常用的驱虫药有阿苯达唑、甲苯咪唑、氟苯达唑、左旋咪唑等药物。纠正贫血是重要的对症治疗措施,可给予富含铁质的饮食、蛋白质及维生素,补充铁剂,必要时可小量多次输血等[1]。 1843年,米兰的医生安杰洛·杜比尼(Angelo Dubini)在对农村劳动者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发现并命名了钩虫[6]。在1980年代初,针对大多数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感染的病例,阿苯达唑首次用于治疗人类钩虫感染[7]。 命名
1843年,米兰的医生安吉洛·杜比尼(Angelo Dubini)在对农村劳动者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发现并命名了钩虫[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