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

脑膜的感染性或炎症性疾病
1
2
脑膜炎(英文:meningitis),是脑膜(覆盖脑和脊髓的三层结缔组织,包括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的感染性或炎症性疾病。病原体入侵后,引发脑膜及脑脊液(CSF)的炎症反应,导致颅内压升高、神经组织损伤。[3][4]
脑膜炎的常见病因多由耳、鼻窦、喉咙等部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所致;少数因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癌药物、梅毒结核病引发;其本身不传染,但部分致病菌(如细菌、病毒)可通过咳嗽、喷嚏、亲吻或共用餐具传播。[4]其通用症状表现为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嗜睡或意识模糊、对光敏感;神经系统症状,如颈部僵硬、面部麻木、抽搐、注意力难集中;部分患者有皮疹。同时,特定人群中婴儿的症状表现为高热、持续哭闹、反应迟钝、颈身僵硬、囟门隆起、喂养困难、烦躁;大于2岁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4]脑膜炎的多发群体为婴幼儿、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含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近期前往疾病流行区的旅行者、昆虫叮咬暴露者等。[5]若治疗延迟,脑膜炎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一类是神经系统并发症(癫痫发作脑损伤中风、听力丧失、记忆障碍学习障碍、行走困难或瘫痪);另一类则是全身并发症(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死亡)。[4]对于脑膜炎的检查诊断,先询病史(旅行、接触史等)并做体格检查;可借助实验室(脑脊液、血液等)和影像学(CT/MRI)检查。[5]但需与感染性、[7][8]非感染性神经系统及自身免疫性等疾病鉴别,依症状和检查结果判断。[9][10]
脑膜炎预防需多管齐下,日常需阻断传播(避免接触、消毒环境)、勤洗手、增强免疫力,孕妇注意饮食安全;接种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等疫苗是关键;密切接触者需服抗生素预防,蚊媒型脑膜炎需做好防蚊措施。[5][4]其预后受多因素影响,如新生儿感染大肠埃希菌预后差;[11]儿童、老年人预后欠佳;[12][13]严重症状及脑脊液异常提示不良。[13][14]早期规范治疗可降低风险,反之易留后遗症。[15]

类型

分类
类型名称
病原体 / 病因
常见人群
传播途径/感染方式
特点
感染性
脑膜炎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普及前)
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
免疫缺陷者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传播
细菌从鼻窦/耳/喉入血,扩散至脑部
病情危急,需立即治疗
可致命或致脑损伤
疫苗可预防(Hib、 meningococcal、pneumococcal)
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如手足口病病毒)
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虫媒病毒(西尼罗河、寨卡)
HIV、流感病毒等
普遍人群,儿童高发
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蚊虫叮咬传播
最常见类型,通常症状较轻
部分病毒(如疱疹)需抗病毒治疗
组织胞浆菌(含鸟 / 蝙蝠粪便土壤)
芽生菌(潮湿土壤 / 腐叶)
球孢子菌(西南地区土壤)
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
吸入真菌孢子或接触污染土壤
罕见,需长期抗真菌治疗
依赖环境暴露风险(如地区性真菌分布)
寄生虫性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鼠肺虫)
浣熊蛔虫- 棘颚口线虫
生食/半生食感染者(如蜗牛、蛇、鱼)
食用含寄生虫或虫卵的生/未熟动物或植物
罕见,不传染
与饮食卫生相关
可引发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
阿米巴性脑膜炎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egleria fowleri,淡水/土壤中)
游泳者(接触受污染淡水)
经鼻腔进入脑部,非饮用感染
罕见但几乎致命
不具传染性
非感染性
脑膜炎
非感染性脑膜炎
自身免疫疾病(如狼疮)
癌症、头部损伤、脑手术、药物(如化疗)
慢性病患者、术后人群
非传染性,由炎症、损伤或药物反应引起
无病原体,需治疗原发病
症状与感染性脑膜炎相似
其他特殊
类型
慢性脑膜炎
免疫缺陷者、结核患者
病原体缓慢侵袭脑膜组织
症状持续数周
与结核或真菌感染相关
无菌性脑膜炎
病毒感染(最常见)
难培养细菌或非感染因素
普遍人群
病因多样,脑脊液无细菌证据
诊断需排除细菌性感染
多数由病毒自愈或需对症治疗

参考资料[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