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类型名称 | 病原体 / 病因 | 常见人群 | 传播途径/感染方式 | 特点 |
感染性 脑膜炎 |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普及前) | 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 免疫缺陷者 |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传播 细菌从鼻窦/耳/喉入血,扩散至脑部 | 病情危急,需立即治疗 可致命或致脑损伤 疫苗可预防(Hib、 meningococcal、pneumococcal) | |
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HIV、流感病毒等 | 普遍人群,儿童高发 | 病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蚊虫叮咬传播 | 最常见类型,通常症状较轻 | ||
组织胞浆菌(含鸟 / 蝙蝠粪便土壤) 芽生菌(潮湿土壤 / 腐叶) 球孢子菌(西南地区土壤) | 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 | 吸入真菌孢子或接触污染土壤 | 罕见,需长期抗真菌治疗 依赖环境暴露风险(如地区性真菌分布) | ||
寄生虫性脑膜炎 | 广州管圆线虫(鼠肺虫) 浣熊蛔虫- 棘颚口线虫 | 食用含寄生虫或虫卵的生/未熟动物或植物 | 罕见,不传染 与饮食卫生相关 | ||
阿米巴性脑膜炎 |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egleria fowleri,淡水/土壤中) | 游泳者(接触受污染淡水) | 经鼻腔进入脑部,非饮用感染 | 罕见但几乎致命 不具传染性 | |
非感染性 脑膜炎 | 非感染性脑膜炎 | 自身免疫疾病(如狼疮) 癌症、头部损伤、脑手术、药物(如化疗) | 慢性病患者、术后人群 | 非传染性,由炎症、损伤或药物反应引起 | 无病原体,需治疗原发病 症状与感染性脑膜炎相似 |
其他特殊 类型 | 慢性脑膜炎 | 真菌、结核分枝杆菌 | 免疫缺陷者、结核患者 | 病原体缓慢侵袭脑膜组织 | 症状持续数周 与结核或真菌感染相关 |
无菌性脑膜炎 | 病毒感染(最常见) 难培养细菌或非感染因素 | 普遍人群 | 病因多样,脑脊液无细菌证据 | 诊断需排除细菌性感染 多数由病毒自愈或需对症治疗 | |
参考资料[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