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lamblia Stile,1915),简称贾第虫,寄生人体小肠、胆囊,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致贾第虫病,为人体肠道感染的常见寄生虫之一。[1][5][6]
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最先由荷兰学者van Leeuwenhoek(1632-1723)于1681年在自己腹泻的粪便内发现的。[4][7]是一种分布广、危害严重的水源性人兽共患的寄生虫原虫,具有传染性,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进行传播,感染后会引起人和动物腹痛、恶心、厌食等症状。[1][2][7]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手段进行检测。[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人群贾第鞭毛虫感染率为1%~30%,儿童感染率最高,因此,该寄生原虫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重要寄生虫之一。[8] 背景
1681年,荷兰学者van Leeuwenhoek(1632-1723)首先在自己的粪便内发现本虫的滋养体。1859年,Lambl从1例腹泻儿童的粪便中又发现此虫,并 命名为Lamblia intestinalis。1879年,Grassi发现本虫的包囊。1915年,Stiles为了纪念Giard和Lambl的发现,将此虫命名为Giardia lamblia。在秘鲁中北部海岸考古挖掘出了22份人粪化石,对粪化石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查,在1份约公元前2375—前1525年的粪化石中发现含有贾第虫包囊,另一份贾第虫包囊阳性粪化石是约公元500—900年的,表明贾第虫在秘鲁海岸居民中至少存在有4300年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通过零星的流行病学调查,在中国的14个省(市、区)发现有贾第虫的感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