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血酶

由肝产生的糖蛋白
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是一个较小的蛋白质分子,可灭活凝血系统几种酶类。抗凝血酶是一种由肝产生的糖蛋白,由432个氨基酸组成。它包含三个二硫键和四种可能的糖基化位点。
α-凝血酶是在血浆中发现的主要形式的抗凝血酶,它的四个糖基化位点各由一个低聚糖所占据。而居次要形式的β-凝血酶则保有一个未被占据的糖基化位点·主要有:抗凝血酶三,肝素蛋白质C,蛋白质S即组织因子·AT-三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球蛋白,通过与因子2、7、9、10、11、12、PK等形成1:1的共价复合物而灭活这些因子它是体内最强的一种物质。
肝素是由肥大细胞合成的一种酸性蛋白聚糖,正常情况下血液中含量甚微,所以生理条件下抗凝作用较小。蛋白质C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糖蛋白,可螯合钙离子,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血浆中蛋白质S是蛋白质C的辅助因子,可使激活的蛋白质C作用大大加强。

作用

抗凝血酶I(AT I)在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后使之附着于新形成的纤维蛋白上(理论上可中和过量凝血酶,缓解血管内凝血)。抗凝血酶II(AT II)是一种血浆中的辅助因子,配合肝素共同作用,干扰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的相互作用。抗凝血酶IV(AT IV)是一种在凝血过程中和之后短暂时间内被激活的一种抗凝血酶。只有抗凝血酶III(有可能还有凝血酶I)在临床上是有意义的。通常也常以抗凝血酶代指抗凝血酶III,本词条中也主要介绍抗凝血酶II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