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县志

1933年付梓出版的图书
《营口县志》是一部关于营口市历史的旧志书,编[zuǎn]始于1920年,1933年付梓出版。这部书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唯一一部记述1930年(民国十九年)以前营口及其所辖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状况的志书。经过修订、点校,《营口县志》已再版发行,是研究营口历史的珍贵资料。

百科名片

《营口县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惟一一部记述1930年(民国十九年)以前营口及其所辖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状况的志书,它是研究营口历史珍贵而翔实的历史资料。

编撰概况

1909年以前,营口没有独立建置,老爷阁以西属海城县,以东属盖平县。随着商务日益发展,1909年(宣统元年)春,清政府设营口直隶厅,直属奉锦山海关兵备道,划海城县、盖平县部分村屯为营口直隶厅管辖区域。民国后,1913年营口直隶厅改称营口县。鉴于营口县建置较晚,尚无县志,1919年(民国8年)2月,县知事陈文学考虑到本县为东北惟一之商埠,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商业交通、政治军事等无文字记载,提出“何以重[zhì]治而范来兹?遂有提倡编志之举”,地方士绅一致赞助。1920年(民国9年)春,遂聘请于在藻(营口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举人,兵部郎中)为编辑,开始创修。惟兹事体庞大,头绪纷繁,又无可供参考的资料,因而撰修进度缓慢,到1926年(民国15年)靳造华(法库人)任县令,修志工作仍在继续进行。直至该年夏季才成初稿。据《奉天通志》载:“《营口县志》19卷,民国15年通志馆抄本,未刊。”辛未(1926年)春,“部令征缴志书,急拟付梓”,继任县令裴焕辰督促继续赶修县志。后裴去任,1930年(民国19年)冬,县长杨晋源(沈阳人)重视修志,把修志工作看成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多次征求意见,各方催索频繁,乃取底稿审查,认为原稿编纂虽历数年,但未加订正,“原有事故未尽符合,又兼间隔五年,凡政治之变迁、人文之进化,诸待续入。”遂由教育局局长推荐,聘前辽沈道尹署秘书、清举人王庆云为编辑主任,又从教育局聘请10位“访员”,于1931年(民国20年)4月广为搜罗、重新修补、删改字句、增加项目、扩充篇章,文字量较前增加一倍。此《营口县志》不分卷,共23篇,即:疆域、建置、官制、司法、军事、警政、民治、教育、财赋、货币、商务、渔业、盐务、物产、水利、交通、人物、礼俗、慈善、祀典、宗教、艺文、胜迹,并附有县图。当年排印,1933年(民国22年)6月20日由大连市日商油印,7月30日由营口县公署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