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书

唐代哲学家李翱关于人性学说的文章
《复性书》是唐代哲学家李翱所作的关于人性论的文章,也是其伦理思想的代表作,收录在《李文公集》。该文在韩愈“性三品”说的基础上,发展孟子“性善”说,提出“性善情恶“说。认为性和情(情欲)是对立的,性是先天的内在本质,情是后天的外在的表现,性善而情恶,“情”使人失去本性。故而主张“复性”,即“去情复性”,克去一切情欲,以达到“诚”,继而恢复本性以成“圣人”。[3][2]
“学以成圣”本是先秦儒学的题中之义,但由汉至唐,“成圣”的问题意识在儒学当中晦暗不显。一方面是由于“圣人”被描述为不可测、不可即的神秘化存在,另一方面是由于儒者将“治心”的学问拱手让与佛、道二教,儒学遂冥昧了其“学以成圣”的向度。李翱作《复性书》旨在纠正学者偏于佛教、道教的异端,以传承儒家道统,该文的诞生也标志着“成圣”问题重新成为儒学关注的焦点。《复性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提出了性善情恶的人性论、性本情用的性情论,论述了人作恶的原因是因为邪情对善性的迷惑,使善性不能显现;中篇具体论述了性善情恶的人性论、性情关系、复性的方法;下篇主要是警示后人珍惜人生,努力修持。该文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人性论思想,并兼采佛教及道家、道教的相关思想内容,构建起了一个以“诚”为核心范畴的哲学思想体系[1][2]
李翱的《复性书》及其复性论思想的阐述,不仅以其对心性问题的高度重视和独创性研究,首开了以心性论为思想核心的宋明理学之先河;更以其对儒、释、道进行会通与融合的学术实践,开创了以义理之学为学术形式的宋明理学之先例;还以其一心二门人性论思想奠定了宋明理学“心统性情”的一元人性论的思想基础。此外,李翱的《复性书》及其理论对促成儒学由“经学”转向“理学”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复性论的学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经学”向“理学”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态。 但对于文中的灭情复性说,后儒多有批判,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有言:“李翱复性则是,云‘灭情以复性’则非,情如何可灭!此乃释氏之说,陷于其中不自知。”[4][5]

作者介绍

李翱(772一836)[a],字习之,又称李襄阳,陇西成纪(今属甘肃)人,西凉王李暠的后代,唐哲学家、文学家、 学者、诗人,古文运动代表人物之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