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事变

1939年阎锡山制造的事变
晋西事变(The Jinxi Incident),也叫十二月事变。发生于1939年12月,是阎锡山军队制造的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摧毁抗日民主政权和牺盟会地方组织,残杀共产党人、抗日民众和进步人士的反动事件。[2][1]
1938年广州武汉陷落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国民党施政治诱降,军事打击为辅策略,集中力量打击山西为战略支点的华北敌后根据地。国民党准备投降,反共,为此颁布一系列反共文件,制造惨案,于1939年到1940年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4]晋西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明显与1939年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强化限制中共方针措施的出台这一大背景有关。[1]
1939年3月至4月阎锡山在秋林镇召开会议后采取反动政策分化新军[3] 阎锡山以政治手段压制新军失败后,动用军事手段并授意王靖国陈长捷与日军秘密谈判反共,企图消灭新军。从1939年10月中旬起,日军撤出晋西南阎军接防,此后阎锡山多次对新军发起攻击,中央军委多次发出指示应对。期间,各方有一系列军事行动和应对举措。晋东南新旧军冲突也在升温,国民党部队多次摧残抗日政府。随后,萧劲光与王若飞向阎锡山提出了旨在和平解决的六项建议,涵盖停战、止谤、新军立场、互不侵犯、共赴民族革命大业及恢复通讯等。阎锡山回应时,虽表达了对新军归属晋绥军的愿望,但强调此事宜由国民党中央处理;他确认已下令停止军事与政治冲突,并承诺对新军遭遇日寇攻击时提供援助;同时指出与新军的通讯保持畅通,并强调以进步促团结的重要性。作为国共间的桥梁,阎锡山认为自身角色对两党团结至关重要,并同意恢复八路军晋西兵站线,但拒绝了八路军在兵站沿线驻军的要求。1940年4月24日,八路军与阎方在秋林达成正式协议。该协议规定,以汾离公路为界,南边为旧军驻地,北边为新军驻防。[5][6]
在共产党人灵活应变与坚定原则的指导下,面对阎锡山企图以武力整合新旧军、打击八路军的严峻形势,山西新、旧军冲突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和平解决,维护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7]1941年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时,阎锡山介于晋西事变的教训,对反共采取中立态度,也不敢公开投降日本[6]

事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