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

南朝顾野王编排的楷书字典
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苏州吴中区)人,仕梁陈两朝。《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1]其卷首有顾野王自序和《进玉篇启》,即奉命而作(呈梁武帝之子萧绎)。《玉篇》现仅存若干残卷(现存日本,《古逸丛书》中有辑录)。唐上元元年(760),孙强在顾野王所编《玉篇》的基础上,增收了一些汉字,可惜该版本如今也没有留存下来。《玉篇》原本是一部有30卷的大作,收字12158个,每个字给出反切注音与释义,少数有注释,是《说文》后4个世纪以来收字最多的字典,还别收了这段时间新产生的上千个新字俗字,其中有许多被简化字采用。[2]

内容简介

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玉篇》共16917字,现存本则为22561字,大约是孙强等后人陆续增加的。与《说文》对照,《玉篇》原本多出7564字,今本多13208字,合乎字书收字增多,以更适应时代要求的规律。当然,《玉篇》与《说文》价值不同,各当其用:若追寻本义,仍当以《说文》为宗;但许慎不可能预见四百年后的新词新义,所以从一般的用途上看,《玉篇》的价值更高些。唐代孙愐《唐韵序》说:“及案《三苍》《尔雅》《字统》《字林》《说文》《玉篇》。并列其中。”以其与《尔雅》《说文》相提并论,价值可想而知。《玉篇》共542部,与《说文》相同的部首529个,不同的13个。部首的顺序则和《说文》大不相同,除去开首的几个部首和最后的干支部首与《说文》一致,其他都是重新安排的。顾氏似乎想把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例如卷三所包括的人部、儿部、父部、臣部、男部、民部、夫部、予部、我部、身部、兄部、弟部、女部,但他并未能始终维持这一原则。《玉篇》相较于《说文》,部首有增亦有减,少了〈哭〉、〈延〉、〈画〉、〈敖〉等11部,多了〈父〉、〈云〉、〈喿〉、〈冘〉、〈处〉等13部。唐代高僧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中引用了大量《玉篇》。
唐代抄本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