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

中国现当代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奖者
王火,本名王洪溥,中国现当代作家,1924年7月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党员。[1][2]
1942年7月,王火考入江津国立九中高一分校。次年夏,在《江津日报》发表评论《九中就医学生感言》,这是他首次发表文章。[1]1944年,王火考入复旦大学[3]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王火成为全国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记者,写出一系列有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审判日本战犯的重磅报道。[4]1946年,王火作为特派记者,为重庆时事新报》、上海《现实》杂志等报刊撰稿。此后三年中,他用王公亮、虚舟、马力等笔名,发表多篇散文、小说、评论。[3]1948年,他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5]新中国成立后,王火在上海总工会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开始启用笔名“王火”。1953年,他调至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先在工人出版社任编辑组长兼通联组长,后在《中国工人》杂志社任主编助理兼编委。1961年7月,王火被调到山东,担任临沂一中副校长。[3]1980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5]1983年秋,他调至四川人民出版社工作,担任副总编、编审。随后,他创建四川文艺出版社并任书记、总编辑。[1][2]1987年,王火提前离休。[3]
王火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外国八路》等,中篇小说《边陲军魂》《隐私权》《心上的海潮》,散文集《西窗烛》《人世绘》等。其中《战争和人》获得“炎黄杯”人民文学奖、国家图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等。[3]王火曾任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等,[1][2]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

人物生平

1942年7月初,王火考入了江津国立九中高一分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