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庙会

山西晋源区的民间信仰活动
晋祠庙会是流传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一种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它是以晋祠为载体、以祭祀圣母诞辰为由头举办的赛神会。明清至民国时期,晋祠庙会同时也是晋、冀、绥、豫等数省商业交流的盛会,规模宏大,形式多样,声色优美,参与庙会的人数众多,也是各种民间艺术展示的总汇。现代社会晋祠庙会原有的祀神仪式由淡化直至隐退,庙会的重心渐渐落在了集市贸易上,传统民俗文化和民俗活动日渐消失。2008年该民俗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历史渊源

晋祠庙会是流传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一种民俗活动,它是以晋祠为载体、以祭祀圣母诞辰为由头举办的赛神会。晋祠最早为晋国始祖唐叔虞祠,唐建奉圣佛寺,宋建圣母殿,明代又盖起了水母楼、台骀庙等。祠内晨钟暮鼓,香烟缭绕,而以祭祀圣母之神为最。“圣母原来是邑姜”,即为唐叔虞之母。长期以来,晋祠水乡的百姓出于生存的需求,一直把圣母当作晋源水神祭祀,春夏祈雨,以祷丰年,渐成气候。自1369年(明洪武二年)给圣母加封号后,七月初二为祭祀圣母的活动已形成传统盛典。《太原县志》载:“农历七月初二为圣母诞辰”。祭祀圣母形成了祀神、演剧酬神和赛会交易三位一体的庙会习俗。
晋祠志》中有关于“祀圣母之神”的记载:“农历七月初二,太原县城和晋祠绅耆于圣母殿举行祭典”,“高潮似乎在初四、初五两日,那些头面人物领着八人抬阁(铁棍),至圣母殿前恭请一尊圣母出行神像,百姓则备鼓乐旗伞和铁棍十数台一起巡游。队伍浩浩荡荡穿村入城”,“日暮时分,搁上张灯,远看犹似星河闪烁”。除此以外,晋祠庙会的另一特色是演剧和赛会:“数日之内,水镜台上锣鼓弦乐悠扬,各地民间戏班子相继登台献艺演绎人间悲欢”,“祠庙之内及附近街市,农商云集,摆摊设点,货品琳琅,人流如织”。同时还有像背棍、铁棍、龙灯、旱船等传统的民间社火活动,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百姓,聚集到这里,烧香拜佛、求神祈雨,以求丰收、安乐的年景。
图2 晋祠庙会祭祀的圣母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