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巡洋舰是以核原料为燃料的巡洋舰,最大特点就是续航能力强,绕地球数周而无须补充燃料。[1]
核动力巡洋舰往往用于执行海上作战任务,例如反潜、反舰和对陆攻击。同时,由于其拥有强大的电力系统,还可以用作科学研究、救援和监测任务。[3]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巡洋舰是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于1957年12月开工,1960年下水的“长滩”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CGN 9[4])。[1]“长滩”号满载排水量为1.8万吨,装备有巡航导弹,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和反潜导弹。此后,美国又建造了4种型号8艘核动力巡洋舰。[1]20世纪70年代,苏联建造了4艘“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4号舰“彼得大帝号”是世界上唯一[a]现役核动力巡洋舰。[5]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大增,由于海军具有机动性和战略打击能力强的特点,美国特别重视海军的发展。为了在冷战中战胜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国积极推行“战略威慑”和“控制海洋”的政策。而要使舰艇经常在大洋上游弋,美国海军就迫切需要一种有较大续航力的动力以保证舰艇时刻处于战备状态,而当时的蒸汽轮机由于启动慢、加速性差不足以承担这种使命;新兴的燃气轮机由于技术还不成熟也很难满足要求。于是,美国海军把希望寄托到了核动力身上。[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