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质量是人们对于一幅图像视觉感受的主观评价。这种评价通常是针对被测图像(目标图像)与标准图像(原图像)在人眼视觉系统中产生的误差程度。图像质量可分为图像逼真度和图像可懂度两个方面。前者衡量处理后图像与原始图像间的偏离程度,后者评估人或机器从图像中提取特征信息的能力。[1]
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是图像质量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其核心在于观察者的主观感受。在这种评价中,如果目标图像相对于原图像几乎未发生降质或损伤,那么就认为目标图像的质量较高。反之,如果目标图像的质量较差,那么就会被认为发生了明显的降质或损伤。在没有原图像的情况下,如果人眼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图像中的事物,区分前景和背景、物体轮廓以及纹理等元素,那么就认为图像质量良好。相反,如果图像质量较差,那么 人眼可能难以辨认其中的信息。[2]
质量评分法
主观质量评分法是一种常见的主观评价方法,通过观察者的评分归一化来判断图像质量。这种方法可分为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两类。绝对评价是将图像直接按照视觉感受分级评分,国际上有规定了五级绝对尺度,包括质量尺度和妨碍尺度。一般情况下,非专业人士更多使用质量尺度,而专业人士则更倾向于使用妨碍尺度。相对评价则是让观察者对一组图像进行排序,通过对比确定图像的好坏并给予相应评分。相对尺度也已制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