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值表起源于逻辑学的兴起,古希腊时代,麦加拉学派的菲罗(Philo of Megara)将命题的推理当成真值蕴涵去处理,形成了真值表的早期思想,中世纪逻辑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延伸[7]。1879年,德国逻辑学家弗雷格(Frege)在《概念文字》一书中为明确表示布尔的展开时使用了真值表,用来定义各种函数(即真值形式)[7],真值表被正式提出[6]。进入20世纪,真值表进一步被研究和使用。1902年,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Peirce)发表了《最简单的数学》一文,列出了一个等价真值表[8],将真值表发展成为命题演算的一般判定方法[6]。1918年,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发表《逻辑哲学论》一书,阐述了自己的逻辑思想并提出了命题真值表的定义[9]。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Russell)在伦敦举行的“逻辑原子论的哲学”第三次讲座中,使用了一个修改过的真值表[10]。而卢卡西维茨(Lukasiewicz)和波斯特(Post)分别给出了三值逻辑、多值逻辑的真值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