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三国时代曹魏政权的开国皇帝
1
4
曹丕(公元187-226年6月29日)字子桓,[4]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曹魏时曾改为谯国,后又改为谯郡)人,汉末权臣曹操与卞夫人之子,曹丕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立曹丕为魏国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黄初七年五月丁巳日(226年6月29日),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安葬于首阳陵。[5]
曹丕在位七年。政治上打压宦官、防范外戚、禁锢[gù]宗室、废除丞相,采纳陈群的意见,制定实施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6][7],致力于强化皇权。经济上屯田修陂、轻刑减赋,使曹魏政权治下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8];军事上继续推行曹操制定的士家制度,瓦解了曹魏集团内部的青、徐豪霸势力[9],三次征伐东吴无果。对鲜卑、匈奴等势力采取怀柔政策,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减轻了曹魏政权在边疆的防御压力[10]。文化上尊孔崇儒,恢复太学,命人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类书《皇览[5]。曹丕娴熟弓马[11],擅长诗歌与辞赋,是建安时期邺下文学集团的领袖人物,有《燕歌行》《浮淮赋》等诗歌辞赋作品传世。今存《魏文帝集》二卷。[12]著有《典论》,其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13][14]在文学史上,曹丕与父亲曹操、兄弟曹植并称“三曹[15]
郭沫若评价曹丕是一位旧式的典型明君[16]。当代三国史专家马植杰认为曹丕称帝后推行了一些不错的政策,与其他中国古代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17]清代诗词学者沈德潜评价曹丕之诗婉约,有文士之气,与其父曹操的悲壮风格大不相同,具有使人移情共鸣的效果[18][a]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