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遗址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古遗址
禹会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涂山脚下,因“禹会诸侯”而得名。禹会遗址是一处以祭祀为主的礼仪性基址,测定的年代为距今4140年-4380年的龙山文化晚期。以白土覆盖的祭祀台基面,是禹会遗址最主要的文化现象。位于祭祀台基面中部的方土台西侧,存在有一条南北长30.6米,东西宽0.9-2.9米,深0.6米的灰沟,沟内填土除包含有较多的红烧土块、草木灰、磨石、麓山绿石料外,龙山文化的陶片和被火烧过的兽骨极其丰富。[1]
2013年,禹会遗址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类型为古遗址[2]

遗址概况

禹会遗址东邻天河,北依涂山。分布范围自合体东岸至大堤下,遗址到村东、村南,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2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遗址中保存有的2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台基,是一处经过人工实施的具有专一性功能的大型盟会场所。经过挖槽、堆筑灰土、铺垫黄土、覆盖白土,最后形成一个南北长108米、东西宽13—23米不等的巨大的白土覆盖面。祭祀台基面的中轴线上附加了一系列的相关设施,与宏大的祭坛场为一体,属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近百平方米的烧祭面、1米见方的方土台、长达50米并一字排开的35个柱坑等。遗址之上,还存在着与大禹相关的遗迹。
禹会,作为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在淮河流域的子项目,禹会遗址考古发掘从2007年开始,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带领下连续进行。2007年4月底的第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应为古代祭祀台的夯台,其上有古人居住遗址层及其散失的龙山文化时期陶片,并发掘出了极具龙山文化特征的“鬼脸形鼎足”等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