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河北的滦河水引入天津市的城市供水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是把滦河上游、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的城市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输水线路自大黑汀水库坝下引滦总干渠0+500处起始,至天津市区西河水厂预沉池结束,全长234公里。[4][1] 引滦入津工程全线共计215个工程项目,其中主要的工程项目有开凿一条长约12千米,流量为60m立方米/秒的引水隧洞,整治118千米的河道,开挖一条64千米长的专用输水明渠,修建12座倒虹,4座大型泵站,一座总库容4500万立方米的平泵水库,一条26千米长的双孔钢筋混凝土暗渠,两条共计14.4千米的大口径输水钢管,兴建75座桥梁,3座变电站,新建一座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的新开河水厂。[3]1981年9月经国务院批示,引滦人津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等由天津市负责审定,并组织实施。要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保证1985年通水,并争取提前。1981年11月,施工部队进入隧洞工地。1982年5月,全线开工。1983年9月,正式通水。1984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3]引滦入津工程已累计向天津安全供水约333亿立方米。[2][a]2025年4月,引滦大黑汀分水闸开启,天津2025年第一次引滦调 水开始。[5] 引滦入津工程投产后,缓解了当时天津市用水的紧张局面。为天津市民提供了优质生活用水,解决了多年来饮用咸水、苦水的难题,保障了人民身体健康。使因缺水而停产的企业得以开工生产,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天津市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同时,该工程以引滦深水取代部分地下水开采,并逐步开展回灌作业,控制了地面沉降的发展。[3] 工程背景
天津历史上水资源比较丰富。建国初期,天津城市用水及农业用水需求,靠汲用上游各河的基流就能满足。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工农业生产以及上游水利建设的发展,天津水资源发生了由丰到缺的变化。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河流域出现了持续干旱,使天津市遭到严重水荒。国家为了解决天津用水危机,曾于1972年、1981年、1982年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引黄河水缓解天津市缺水之急,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天津市水源问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