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唐人街(Chicago’s Chinatown)是一个位于芝加哥市中心区西南部的社区,以舍麦路和永活街为中心。成立于1912年。[1][2][3]主要有批发中心和旅游商店、华人餐馆、洗衣业等行业。[2]
在19世纪90年代末期,有超过500名华人居住在芝加哥的第一个华埠社区——南奇勒街道(South Clark Sureet)内,洗衣店、杂货店和餐馆组成了早期的芝加哥唐人街。[2]在1910年,大约半数的华人人口被迫搬离奇勒街而迁到市中心 以外的南部地区。[2]1912年2月,包括华商和华工在内的主要社区组织安良工商会(On Leong)以及与安良相关的商业,都从奇勒街搬迁至二十二街、永活街(Wentworth)和舍麦路(Cermak),随即,这个区域便被称为“新唐人街”。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唐人街整体繁荣,到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唐人街已成为一个特色与规模兼备的美国华人城市社区。[2]1950及1960年代,中国大陆易主,美国移民法也比以前宽松,华人移民数量增多,芝加哥中国城走向复兴。[4]1974年,仍然留在市中心的华裔业主,在协胜公会的推动下,变迁到北华埠,形成南北华埠的局面。从19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华人迁入Westmont,Naperville等郊区。[5]20世纪90年代初,芝加哥唐人街已经从一个居民主要讲英语的社区变成一个用中文就能很容易沟通的地方。自2000年至2010年,芝加哥唐人街的人口增加24%。[6]截至2011年,芝加哥唐人街华人居民人口为9721人。[7]芝加哥大都会规划局2015年的一项报告显示,约有78%的唐人街居民在家说中文。[6] 历史沿革
发展背景
在19世纪末的几十年里,因西海岸经济衰退而强化的排华运动影响了美国华人移民人口的重新分布:华人从西海岸向美国中部、东部与南部迁徙。位于美国的中心,同时也是陆地、水路、铁路及后来的航空运输中心的芝加哥,扮演着北美华人移民枢纽的重要角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