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生

民国时期新闻记者
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德化县(今江西省九江县)人。他是民国初年的记者。[1][2]
1885年1月15日(光绪十年十一月三十日),黄远生出生于江西德化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为读书人,但终生不第,久客浙江;其母姓姚,颇通诗书。1899年,十四岁的黄远生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但却名落孙山。1903年,黄远生再次参加县试,考中了秀才,同年秋中举人。次年,他殿试高中进士,成为了当年考中光绪进士的最年轻者。然而中了进士的黄远生并未即刻接受官职,而是以进士身份赴日学习法律。学成后归国为官,时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评述。后因厌恶官场腐败黑暗,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辞去官职,专门从事新闻工作。1912年,黄远生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启了其记者生涯。之后他还主编过梁启超创办的《庸言》月刊,担任过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报》的撰述,同时还经常为《东方杂志》《论衡》和《国民公报》等报刊撰稿。1914年,他提出新闻记者的“四能说”。[2][3][4]
黄远生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此外,他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并与徐彬彬、刘少少一起被誉为“民国初三大名记者”“报界之奇才”。[3][2]

人物生平

黄远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发蒙时期广涉经史子集,家里还特地请了一位外籍女教师教他学习英语。十四岁(1899)时考秀才未中。十五岁(1900)时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他只得变卖田产,作为生活费和进入浙江南浔公学读书的学费,假期则寄居在亲戚家。十八岁(1903)时,他参加德化县试,考中秀才,同年秋中举人,为江西省第七名。次年他参加了清朝的最后一次会试高中进士。同榜中进士的有沈钧儒、谭延闿叶恭绰等知名人士。这是中国最后一批进士,而黄远生是其中最年轻的,当时还不满二十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