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洛河

陕西省河流、渭河一级支流
1
4
北洛河,也称洛河[1],古称洛水或北洛水[2],为黄河二级、渭河一级支流,河长680.3公里,为陕西长度最大的河流。北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流作三支,西支石涝川,中支水泉沟,东支乱石头川,在吴起汇流后称为北洛河。[3]从西北向东南斜穿陕西省陕北、关中地区[4]流经陕西省榆林、延安铜川渭南等地市,在大荔县韦林镇的仓西村汇入渭河,流域面积26905平方千米,[5]北洛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43亿立米,陕西境内为8.73亿立米。[6]它是一条多泥沙的河流,年输沙总量为9590万吨,占陕西省全年输入黄河沙量的12.1%,为陕西省全年输入长江泥沙量的1.5倍。输沙量的年内分布极不均匀,高度集中于雨季汛期,6、7、8三个月占全年输沙量的93%~97%。北洛河的水系分布呈乔木树枝状,支流众多,其中较大的支流有葫芦河、沮水、周水河和头道川。[6][7]
北洛河途经黄土高原区和关中平原两大地形单元,[8]河道分为三段,其中,上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质基础以白垩系及侏罗系的红色沙岩互层为主,质地疏松,极易崩塌,沟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主要产沙地区[6][5];河段基本是峡谷与川地相间,从志丹县川口到旦八镇,有25公里长的白垩系志丹群的峡谷,河谷曲折多湾,谷宽平均40米,河床切入基岩20米,比降2.1‰。[9]中游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有大面积的森林,水土流失轻微,是主要产水地区[6][5];下游是从白水至河口,穿铁镰山进入关中平原,地形特点不一[5]
引北洛河水灌溉农田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汉武帝时(前128~117年),在洛河修建了龙首渠,1933年建成洛惠渠工程。洛惠灌区灌溉大荔蒲城澄城县等地77.62万亩农田。以洛河为界,洛西灌区约27万亩,洛东灌区约50万亩。渠井双灌的旱涝保收农田37.2万亩。此外,在洛河(北洛河)最大支流葫芦河上,也兴建了大量灌溉工程。[10]

名称来源

洛河,这个名字在古籍中频繁出现,却也带来了诸多混淆。《广韵·铎韵》中提到,《尚书·禹贡》记载的“导洛自熊耳”,其中的“洛”字,在《汉书》中原为“雒”。清代学者王筠在《说文句读补正》中指出,古代学者许慎所指的“洛”专指陕西甘肃的河流,而河南的“雒”则不从水。段玉裁在《小笺》中也提到,自魏黄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绝无混淆,黄初(220~226)以后才混淆了。《魏略》中解释了“雒”字加水旁变成“洛”的原因,强调了水土交融的自然现象。为了区分,后来将渭洛的洛河称为北洛河,以区别于伊洛的南洛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