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1月18日,《新石门日报》创刊,当日出套红四版,欢庆解放。《新石门日报》社与新华通讯社石门分社合署办公。社务委员会由陈道、周游、何纪荣、石虹等5人组成。周游兼新华通讯社石门分社社长。1948年1月1日,石门市正式改称石家庄市,中共石家庄市委机关报《新石门日报》随之更名为《石家庄日报》。
背景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一边拿起枪杆子,一边拿起笔杆子,在艰苦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利用简陋的印刷设备、粗糙的自制纸张,出版发行过大量的报纸,积极有效地宣传了党的政策与主张,这些报纸中有的是石印,有的是铅印,有的是油印。时过经年,这些早已定格在历史长河中的革命文献遗存,经历了战火洗礼,经历了沧海桑田,还会有多少尚存于世间? 日前笔者有幸在朋友处见到一套1947年创刊的《新石门日报》合订本,从1947年11月18日到1947年12月31日,计44期,分别用边区草纸、粉连纸印刷,四开四版,创刊号为套红印制。新石门市即现在的石家庄市,之所以叫“新石门市”是区别于旧政权时期的“石门市”,这也是关内解放的第一座城市。朋此合订本是5年前在湖北连藏会上拍回来的,卖主是北京一个藏家。据闻,原主人为文化界的一位老前辈。老人过世后,子女觉得这些脏乎乎的老报纸碍眼就处理掉了,其实,在民间所藏诸多革命历史文献何尝不是如此命运呢?
报纸自清末民初始已有百余年历史。一般讲在图书档案部门馆藏报纸大致是以国统区与解放区分类的。翻看馆藏书目你会发现,国统区报纸在每个馆藏记录中都相对完整,有的从创刊到终刊,有的从第一年到后十几年,大都存之有序。但再来看解放区根据地出版的报纸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不是缺头少尾就是仅存十份八份,有的甚至是馆藏空白。原因显而易见,在戎马倥偬、满目硝烟的岁月里,革命根据地环境条件备受制约,印刷技术简陋,报纸数量、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再加上这些报纸当时是作为党内和军队“机密材料,不得外传”的,敌人进犯解放区时大肆收缴毁坏,再就是我军在战略转移时,为避免把行踪与信息暴露给敌人,自己也会在行前销毁或者深埋。几十年风雨沧桑岁月濯洗,解放区报纸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虽然在建国初期国家相关部门曾在民间广泛征集这些文献资料,但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很多文博机构复建,对馆藏进行清库整理扩容,这些看上去粗糙简陋的革命历史文献,很多又被从厅堂之上弃于江湖。这册《新石门日报》合订本不就是在这么一种人弃我取的情况下被朋友买下收藏么?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