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灭论

南朝思想家范缜所著文章
《神灭论》是南朝齐梁思想家范缜于南朝齐、梁时期创作的一篇文章,具体时间存疑,约是南齐武帝时期(487年-493年之间)或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在《神灭论》中,范缜从经济、政治、道德等方面指出了佛教流行的弊端,并提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等观念驳斥佛教神不灭论、形神相离等学说。[1][2][3]
东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信仰佛教的士大夫和低层百姓数量大增,寺院经济随之扩张。寺院占有了大量财富和土地,僧侣享有免税和免役等优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最终加剧了佛教与世俗地主、底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对佛教思想的理论层面的批判,如戴逵何承天等早于范缜的思想家已经初步涉及到了对神灭和神不灭等问题的探讨。[4][3]南齐武帝时期,范缜宣称无佛,笃信佛教的竟陵王萧子良反驳了范缜,事后,范缜创作了《神灭论》一文。[3][5]入梁以后,崇佛的梁武帝试图消除《神灭论》的影响,他要求范缜直接放弃《神灭论》,不愿放弃就以问答体裁改写此文,以便论辩。范缜坚持自己的观念,选择改写文章,今本问答体《神灭论》随之问世。[6][2]
《神灭论》直接批判了佛教神学宣扬的神不灭论,在中国古代无神论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此外,《神灭论》还揭穿了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利用佛教学说为他们剥削压迫底层群众进行辩护的谎言,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7][8]

书名释义

《神灭论》是范缜应对神不灭论者的辩难而作的,因此他对“神”的理解深受佛教的神不灭论因素影响。“神”是巴利文viññṇa一词意译,汉译为“识”更接近原意。“识”处于佛教十二因缘“行缘识”“识缘名色”之间,是转世所持的善恶种子,能将有形的东西变成有命的。但是译师考虑到在中国语境中对“识”字不熟悉,于是便将 “识”译为“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