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舒

春秋时期晋国正卿
魏舒(?—前509年)是东周春秋时期的晋国卿,著名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他是晋国名将魏昭子[jiàng]的孙子,晋军步战的创始者。[1]
他发明的魏舒方阵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标志着中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标帜。 前550年,栾盈政治斗争失败后,投奔齐庄公。齐庄公派遣魏舒攻击晋国。魏舒投靠士匄阵营,栾盈败死后,魏舒担任上军佐。魏舒在大原之战中提出毁车为步的思想,与荀吴一同大败戎狄军队,此役宣告数百年的车战历史的结束,步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主导方式。晋顷公12年(前514年),执政的韩宣子告老,遂让位于魏舒。魏舒主持国政,奠定了日后三家分晋魏国的基础。前509年,他召集列国大夫于狄泉(今河南洛阳)为成周筑修城墙。然而,他在宁(今河南获嘉县西)打猎时,因放火烧荒而去世。他的儿子魏取继任魏氏领袖。[2]

先人

魏舒的先人是跟随晋文公诸贤之一的魏犫,以勇力闻世,曾跟随重耳流亡十几年。重耳即位后,魏[chōu]遂成为晋文公的主要将领。魏献子侍奉晋昭公春秋晚期只剩下韩、魏、赵、范、智、中行6家最大的宗族,控制了晋国的政局,称为六卿。昭公去世后,晋国的六卿强盛起来,公室衰微下去。[3][4]

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