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

西安市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4
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荐福寺内(今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西安博物院内),是中国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7]小雁塔初为15级密檐砖塔,后经多次地震损坏,又多次整修,现存13层,高43.38米。[2]
小雁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年至710年),为保存唐代高僧义净带回的佛教经卷而建。[7]明宪宗成化末年(1487年),陕西发生大地震致使塔体出现裂缝。[8]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和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关中大地震使塔顶坠毁,塔身中裂。[5]1978年,作为西安著名的文物古迹,小雁塔开始接待游客。1980年5月1日,小雁塔保护范围中部约60亩区域对外开放。[1]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小雁塔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与塔基。[1]2007年,西安博物院(主体建筑)落成,正式对外开放,小雁塔隶属西安博物院管辖。[5]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小雁塔随中哈吉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
小雁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为方形高台,下有地宫;塔身单壁中空,内壁有砖砌登塔小雁塔蹬道,底层高6.83米,二层以上逐层递减。[9]小雁塔和荐福寺钟楼内的古钟合称为“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也是西安博物院的组成部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佐证了佛教自印度东传的历史,也见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流行。[10]小雁塔作为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它不仅仅是唐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也是丝路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11]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