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液化

把煤炭转化成液体燃料的过程
煤液化(coal liquefication)是将固体煤炭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成液体燃料(碳氢化合物混合物)的一种能源技术方法。煤液化的优点是:①燃料利用率高;②代替石油产品;③有利于保护环境;④贮运方便。[1]
1913年,德国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首先研究了煤的高压加氢,从而为煤的加氢液化技术奠定了基础。德国染料公司在比尔(Pier)领导下开发成功耐硫的钨钼催化剂,并把加氢过程分为糊相和气相两段,从而使这一技术走向工业化。1925年,费雪(F. Fischer)和托普斯(H. Tropsch)发现可用一氧化碳和氢在金属催化剂上于常压下合成出脂肪烃。其后通过费雪等人的研究开发,使用铁和钴催化剂,于1936年鲁尔化学公司实现了F-T合成的工业化生产。1927年,在德国莱那(Leun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煤直接液化工厂,规模10万t/a。[2]
煤的液化技术比其气化技术更复杂,已研制的液化方法可分为直接液化法和间接液化法两大类。直接液化法是将煤炭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加氢处理而得到液体油品。间接液化法也叫合成液化法,是先将煤气化,然后利用合成工艺液化。影响煤液化法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关键因素是提供高效催化剂和廉价的氢气[1]
煤液化可以用于生产石油代用品,还可以精制煤炭获得超纯化学煤,作炭素制品、炭纤维、针状焦的原料和粘结剂等。也可制取有机化工产品,为发展碳化学,改变有机化工结构,以煤化工代替部分石油化工,扩大煤炭综合利用范围开辟新途径。[2]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