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肺结核

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继发性肺结核(英文名:second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指肺内已静止的原发病灶重新活动(内源性),或外界结核分枝杆菌再次吸入肺部(外源性)而发生的肺结核病。这是肺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多位于双肺上叶和下叶背段。[2]继发性肺结核可于原发感染后的任何年龄段发生,最常见于成年人,故又称成人型肺结核。[3]
继发性肺结核病理改变有渗出性病变、增生性病变、干酪样坏死三种,[2][3]以上三种基本病变常同时存在,但以一种病变性质为主,且在治疗和发展过程中可互相转化。多数病人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咳痰等症状。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干酪性肺炎起病常急骤,见高热和明显结核中毒症状。体征因肺部病变性质、程度等差异较大。结核分枝杆菌检查阳性是确诊的主要依据。[2]
肺结核治疗包含一般治疗,如注意休息、提供营养支持等;化学疗法遵循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原则,合理选药并制订方案;内科效果不佳可选外科手术;耐药、耐多药结核病执行DOTS-Plus策略,综合多种手段,依据耐药检测结果选择药物、制定治疗方案并治疗并发症;及早治疗病变可分阶段愈合,继续发展会进入浸润进展期、形成空洞、引发干酪性肺炎,空洞靠近胸膜有严重并发症,经久不愈则成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5][6]继发性肺结核由于经常出现干酪样坏死与空洞,且排菌量较大,故能成为主要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3]

分型

局灶型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