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秩五

中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房秩五,生于1877年,卒于1966年,名宗岳,晚号陆园老人。桐城县浮山(今属枞阳)今白湖乡[]村人,是清末秀才。因思想开明,而积极倡导新文化,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1]

简介

他自幼勤奋读书,颇有才学,少年应试时,就在县府名列第一。十七岁以后,他在家乡教了八年私塾。吴汝沦在安庆创办桐城县学堂时,听得知他博学多才,特邀请他为学长。1902年春,房秩五到安庆蔡家教书,不久结识了刚从日本回国的即陈独秀等主张维新的爱国知识分子,建起了“青年励志学社”,每周聚会,讨论国事,还在安庆北门的藏书楼发起爱国反帝爱国演说会,促进了革命思想在安徽的传播。后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制后回国,在安庆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县学堂,自任堂长,翌年招生开学,选聘学行优秀的房秩五为学长。
1904年春,陈独秀领他们共同创办了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安徽俗话报》,陈为该报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房秩五负责教育编辑,以“救亡图存,开通民智”的宗旨,揭露帝国主义对华各种侵略表现,向读者广泛介绍新知识、新思想,抨击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
当年秋天他东渡日本去学习教育,在日本结识了女革命家秋瑾,领悟了革命道理。1905年夏,安徽公学增设“公立速成师范学校”,房秩五被邀回国主持,到芜湖积极兴办速成师范,同时继续参加《安徽俗话报》编辑工作。不久,因登载外交消息,为驻芜英领事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