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县志

2001年出版的社会主义新方志
《邱县志》是2001年出版的社会主义新方志,获得了 河北省志书评比一等奖。

邱县简介

邱县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已有4297年,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约八九千年前,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渔猎拓荒,香城固遗址曾出土仰韶文化磨制石器。《尚书·禹贡》载,帝尧七十二年(公元前2286年)禹治水导河至于衡(今邱城东南五里),《水经》叙漳水自平恩以下皆禹河之故道,黄河两次径流县境一千九百八十二年。古城营近北侧水上旧有大梁横水,史称巨桥,为中国(黄河)第一桥,桥畔有享誉中国第一仓的巨桥仓,系周武王伐纣后巨桥发粟处。南营、古城营间为项羽破釜沉舟之地望。邱域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四月置平恩侯国,为中兴汉室恩泽侯许广汉的封地,治今邱城西南四里。王莽改名延平东汉平恩县。元至元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290.1.6)改置丘县,县名源于平丘山。清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726.1.29),为避孔子名讳,丘右加“邑”为邱。1949年8月1日,邱县山东省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8月,并入曲周县,1962年3月,恢复邱县建制。1980年,在地名普查中,复改“邱”为“丘”,1996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邱县县名用字规范为“邱县” 。
进入近代,邱县历史更加辉煌。县人1927年即有加入中国共产党者,县境地方党组织1935年诞生,1938年建立县委。抗战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抗击日寇,战果累累。1939年2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陈赓指挥三八六旅在香城固设伏,歼灭日军250余人,取得了香城固诱伏战巨大胜利,震惊中外,俗谓平原歼敌第一役。1940年5月后,邱县成为一二九师及冀南党政军群活动的可靠后方,被誉为“有敌人无敌区”的抗日模范县,中央首长给予“邱县救冀南,冀南靠邱县”的高度评价。1944年5月26日,邱县全境光复,《人山报》曾发号外:冀南光复第一城。在整个革命斗争年代,以石泰和、郭广智为代表的1165位邱县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事业立下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邱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