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

“明末五子”之一
胡应麟(1551年-1602年),字元明,又字元瑞,号少室山人,别号石羊生,明代浙江省兰溪县城北隅人。万历丙子举人,以依附王世贞得名,在文献学、史学、诗学、小说及戏剧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2],是“明末五子”之一,当时人称“一代诗宗”[3]
胡应麟的秀才和举人都是一考而过,却止于会试,从27岁到48岁,连考五次会试均不第。但他仍是当时天下文人、官员皆以见其面为荣的人物,欣赏者众,人脉广人缘好。他毕生以藏书、读书和写作为乐,著述多达千余卷,孜孜追求学术,终为一代学术巨匠,是在王世贞之后主持全国诗坛戏坛的一代宗师。他率先发掘并推重“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还是一位小说史家,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采用了他的诸多论述。他一生布衣,厌薄荣利,不涉官场;他身处偃蹇而志坚若磐石,学问淹博,著作等身;他没有朗朗上口的经典诗作让人传诵,其最大成就不在文学创作,而在他的诗学理论和文艺批评[3]
胡应麟著有诗论专著《诗薮》,诗文集《少室山房集》,论学专著《少室山房笔丛》等[1]

生平简介

胡应麟,父僖,历官刑部主事、湖广参议、云南[qiān]事。5岁读书成诵,9岁从乡间塾师习经学,特爱古文辞。稍长,能撰各体诗篇。16岁入[xiáng]秀才。明万历四年(1576)乡试中举。会试不第。曾随父北上南下,沿途吟咏,见者激赏。所交皆海内贤士豪杰。大司空朱衡过兰江,求与晤面,泊舟三日以待。应麟感而见之,赋《昆仑行》680言答谢。朱衡称之为“天下奇才”。时王世贞执词坛牛耳,对其推崇备至,列为暮年所交五子之一。世贞卒,乃入戏曲家汪道昆主持的白榆社。道昆卒,即主持词坛,大江以南皆[]然宗之。性孤介,厌薄荣利,自负甚高。晚年益肆力于学。于县城内思亲桥畔筑室号“二酉山房”,藏书4万余卷,专事著述。诗文主张复古模拟,后由重视格调转向于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