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蒿

菊科蒿属植物
白蒿,为菊科蒿属植物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的别名,为一、二年生草本。[1][7]为蒿属中最原始物种,其起源于第三纪中期的亚洲北方略偏西山区,现广布于温带亚热带高山地区。[8][1]
白蒿主根单一,垂直茎、枝被灰白色微柔毛;下部与中部叶宽卵形或宽卵圆形,两面被微柔毛;白蒿头状花序大,多数,半球形或近球形;瘦果长圆形。[9]主要生于海拔500~4200m的路旁、荒地、河滩、草原、干山坡或林缘等地,[10]局部地区成片生长,为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11]抗寒性较强,在零下30℃能安全越冬;生长期要求水肥较高;最适宜在疏松、肥沃的土壤栽培。[10]
白蒿在生态、药用、饲用、食用等方面均有价值。生态方面,白蒿成为干旱、半干旱区的优势物种,在防风固沙、退化生态区恢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6]药用方面,《中药大辞典》记载,白蒿可主治风寒湿痹、黄疸、热痢、疥癞恶疮;[3]食用方面,中国古代文献有采集食用白蒿的记载。[12]

本草考证

中国历代文献中的白蒿原植物记载不一。白蒿之名最初源于《诗经》中的“采蘩祁祁”,其中蘩即皤蒿,最早在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白蒿的药用功能,“以蒺藜、白蒿封之”。东汉经学家许慎认为“皤”指老人须发白”,皤蒿即白蒿。同时,由于“皤”有白色之义,而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因茎、枝、叶均被灰白色绒毛,亦符合“白蒿”的名称特点,故而也有将茵陈蒿称为白蒿。[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