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数学的核心是模糊集合,因 而也被称为“模糊集理论”[11]。模糊数学诞生于1965年,它的创始人是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L. A. Zadeh),他在第一篇论文《模糊集合(Fuzzy set)》中,引入了“隶属函数”这个概念,来描述差异的中间过渡,首次运用数学方法描述模糊概念[2]。后来,他于1968年、1970年、1971年相继提出了模糊算法、模糊决策、模糊排序的概念[4]。1973年,扎德发表了另一篇开创性文章《分析复杂系统和决策过程的新方法纲要》,建立了研究模糊控制的基础理论[4][12]。1984年,国际模糊系统协会(International Fuzzy Systems Association,简称IFSA)成立,并于次年举办了第一次会议[13][14]。1992年2月,首届IEEE模糊系统国际会议在圣地亚哥召开,标志着模糊数学理论已被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师协会IEEE所接受[4][12]。此后,一些新概念、新分支相继诞生,在传统方向和分支上也取得了可喜进展,模糊数学理论体系更加丰富[12]。2000年以后,模糊数学在中国迅速发展,2005年,中国刘应明院士被国际模糊系统协会(IFSA)授予“Fuzzy Fellow奖”,该奖项是模糊数学领域的最高奖项[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