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指数

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
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补充单一的人均GDP衡量体系,来界定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1]
自1990年开始,人类发展指数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其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中每年发布一次。[2]人类发展指数由健康长寿、知识的获取和生活水平三部分内容构成,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反映健康长寿生活的能力。知识的获取: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一个大于或等于25岁的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年数)和预期受教育年限(一个5岁的儿童一生将要接受教育的年数)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GNI)来衡量。人类发展指数是预期寿命指数、教育指数和GNI指数的几何平均值。人类发展指数在0—1之间,越接近1,反映人类发展水平越高。人类发展指数有四个分组,小于0.550为低人类发展水平;介于0.550—0.699之间为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介于0.700—0.799之间为高人类发展水平;大于等于0.800为极高人类发展水平。[1]
人类发展指数涵盖了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指标,它取代了单一的人均GDP衡量体系,能更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1]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2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HDI排名前3的国家分别为瑞士挪威冰岛。根据报告,中国的发展指数为0.797,在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9位。[3][4]

简介

1990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人文发展指数(HDI),将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相结合,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指出人文发展状况,即人的健康长寿、受教育机会、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自由程度等指标的综合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并在当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发布。1990年以来,人文发展指标已在指导发展中国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