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通常将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在200—500mm之间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中国科学院将干燥指数大于2.0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干燥指数1.5-2.0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这是界定干旱区类型的常用参数。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35°的副热带和北纬35°~50°的温带、暖温带大陆内部。中国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5%。其特征包括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内陆水系少、风力强盛,以及人口密度较小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突出。[1] 干旱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植被稀疏、旱生特征发育;内陆水系少;风力作用强盛;人口密度虽小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突出,畜牧业发达。[1] 干旱区地理的研究工作是建立在干旱区地貌、干旱区水文、干旱区植被、干旱区人文地理等各个部门地理学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地理学科发展为干旱区地理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干旱区地理对于开发利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解决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干旱区未来的变化趋势及人类适应策略已成为当前干旱区地理研究中极为活跃而颇具争议的领域。[1]
定义
干旱区是降水稀少、蒸发偏大、产流量很少的地区。如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等内陆区域。尚有所谓半干旱区,降水略大于蒸发,如陕、甘等大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