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昖

朝鲜王朝第十四代君主
[yán]朝鲜语:이연/李昖,1552年11月26日——1608年3月16日)[1],本名李钧[2],出生地为仁达坊[1](今首尔市西部地区)[3], 朝鲜宣祖,朝鲜王朝第十四代君主[4](1567年——1608年在位)。其祖父为朝鲜中宗恭僖大王[a],父亲为德兴大院君[tiáo], 母亲为河东府夫人郑氏[1]
李昖是李岹的第三子,最初被封为河城君[1]。公元1567年,中宗病危之时,将其名“钧”改为“昖”[5]。不久后中宗[hōng]毙,李昖以世子身份继位,派遣近臣向明朝天子告讣并承袭。翌年春天,明朝皇帝册封其为朝鲜国王,并赐其[gào]命冕服。在位初期,李昖励精图治,尊贤重道[1],定心谋善治,潜心学问,每天讨论经史,夜不眠[6]。公元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7],李昖从都城西逃,并向宗主国明朝求救[6],1598年,在明朝支援下[8],击退日本海军,取得胜利[9]。公元1608年,李昖去世[10],徽号为显文毅武圣敬达〔孝〕,庙号宣宗陵号穆陵,魂殿号永慕殿[11],明朝赐谥昭敬[12]谥号“宣宗昭敬正伦立极盛德洪烈至诚大义格天熙运显文毅武圣睿达孝大王”[1]。1616年,光海君李珲以李昖平息壬辰倭乱、拯救宗庙社稷,并立下宗系辨诬之功、平息丁应泰诬告之功为由,将其庙号升格为“宣祖”[13]

个人生平

宣祖本为河城君,但因为明宗的世子顺怀世子[]早死,因此他才能继承王位。明宗二十年(1565年),明宗病重,当时世子李暊已过世,储君未定,首相李浚庆请明宗在所有侄子里面选一位立储,明宗命德兴君第三子河城君入宫服侍,明宗廿[niàn]二年(1567年),明宗驾崩,首相奉遗教迎河城君即位,是为宣祖。朝鲜宣祖十五岁即位,他即位期间,东人党和西人党在士大夫角逐名利的朝廷内形成,他们正是朋党的始祖。朋党们不断攫取利益,导致朝廷风气败坏,而且朝政紊乱。此时朝鲜又遭遇壬辰倭乱。壬辰倭乱、丁酉倭乱更令宣祖疲于奔命,朋党却在这时施加压力迫他罢黜抗倭名将李舜臣。结果,李氏朝鲜在此时的局面更恶化。
宣祖大王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