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抖音百科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3])是由于幽门环肌增生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是新生儿常见的先天性病变之一。[2]发病率因地区、种族和国家而异。 欧美国家为2.5‰~8.8‰,中国约为3‰,男女之比(4~5):1,[6]白种人偏多,第一胎足月儿多见[1],占总病例数的40%-60%。[6]部分患儿还伴发其他畸形,其中食管裂孔疝和腹股沟疝最常见。[1]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与基因遗传、胃肠激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紊乱、先天性幽门肌层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2]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胃蠕动波、右上腹肿块和黄疸等症状。[2]对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检查,主要为影像检查(如腹部B超检查、X线钡餐检查)等。[2]诊断该病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上腹部胃蠕动波、幽门包块以及喷射性呕吐等,其中以幽门包块最为可靠。此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中出现的“线样征”、“双管征”或“鸟嘴征”也可作为确诊的依据。[6]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外科手术,如经腹幽门环肌切开术和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等。[1] 1888年,丹麦医师赫希普伦(Hirchsprung)便描述了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但未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直到1912年,拉姆施泰蒂(Ramstedt)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用了幽门肌切开术,[7]这一术式因显著降低了死亡率而逐渐成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3],并沿用至今。截至2021年,手术死亡率已降至1%以下。[7] 病因
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