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是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有用信号无关的,并且对系统性能或信号传输有害的电气变化现象。[1]干扰问题最开始是由英国科学家希维赛德提出的,在1881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干扰”的文章。[2] 和声音的传播需要发生源、介质及接收点一样,电磁干扰也要具备三个要素:干扰源,传播途径和被干扰的对象。在专业理论中,被干扰对象统称为敏感设备。[3][2]
电磁干扰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按干扰传播方式分类、按干扰性质分类、按干扰来源分类、按干扰耦合模式分类。[1]在电磁干扰下,电子产品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误动作或功能失调,严重时会出现工作性能的永久性降级甚至失灵,降低产品可靠性,缩短产品寿命。[4]电磁屏蔽是避免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受电磁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5] 概况
自从电子系统降噪技术在7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主要由于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在1990年和欧盟在1992提出了对商业数码产品的有关规章,这些规章要求各个公司确保它们的产品符合严格的磁化系数和发射准则。符合这些规章的产品称为具有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